//
archives

titanskc

Styling Lover.
titanskc has written 78 posts for ilifebox

常見的六種情緒病


抑鬱症 (Depression) 感到情緒低落;對大部份事情失去興趣或動力。 身體:食慾/體重明顯改變、失眠/貪睡、疲倦、動作遲緩、日常活動明顯減少等。 情緒/思想:坐立不安、憂慮、精神難以集中、記性差、有自殺傾向或思想悲觀,覺得自己無用等。 經常焦慮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大部份時間對各方面的事情均有難以控制的憂慮。 身體:肌肉緊張、失眠、多手汗、心跳急速、容易疲倦等。 情緒:精神緊張、難以集中、易發脾氣、終日不能靜止等。 驚恐症 (Panic Disorder) 多次突然感到害怕或不安,在大約10分鐘內到達最嚴重的程度,並有以下最少四項症狀: 身體:心跳加速、出汗、發抖、呼吸困難、胸口不適、作悶/噁心、頭暈、發冷/發熱、有麻木/刺痛的感覺、覺得喉嚨哽塞等。 情緒/認知:害怕失控、害怕死亡、覺得周圍的事物不真實、覺得魂不附體等。 社交焦慮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持續害怕出席社交場合,擔心會有醜態而引發的焦慮症狀。 逃避社交活動;明白害怕是不合理的,但卻不能克服;因影響其正常社交生活、學業或工作而感到苦惱等。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有強烈的強迫性思想及/或強迫性行為,而患者明白這些思想或行為是不合理的。 強迫性思想:出現持續而不合理的強迫性思想(例如:手很骯髒、門窗未鎖好)、影像等,令患者十分憂慮。 強迫性行為:強迫自己不斷重複某些行為(例如洗手或查看門窗鎖好了沒有),以減低強迫性思想所帶來的不安。 創傷後情緒病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經歷一些對生命構成威脅或使身體嚴重受傷的可怕事件後,感到很驚慌及悲痛。 經常想起/夢見創傷事件;感到十分痛苦、害怕或無助;面對創傷事件的相關情境時,會有強烈的生理及心理反應,極力逃避與事件有關的記憶;驚覺性過高,難以鬆弛等。

COACH|THINKING| Focus, Error – 錯誤照���


人, 只可以在錯誤中學習, 覺醒, 把自己轉移。 不可能在錯誤中改變。 因為, 當人把照點放在錯誤, 去改變錯誤時, 就永遠都只在尋找錯誤。 從錯誤中改變, (因: 是錯誤; 果:是改變) 結果, 核心信念中, 就必先要有錯誤, 才能改變, 我們的意識照點便不停放在尋找錯誤, 亦重複地證明必定有錯。   所以, 先把照點, 放在如何提升, 把現有優勢放大, 便能更快達到遇期理想。

RELATION| Love Formula 戀愛方程��� 1/2 + 1/2 = 1??


戀愛方程式 1/2 + 1/2 = 1?? 差不多大部份人都覺得, 愛情, 人天生是不完整, 只得一半, 所以就要在人海中找回別一半, 找到了, 才變得完整。 即是: 1/2+1/2=1 (50% + 50%=100%) 是真嗎? 就是因為這個公式, 這樣的信念, 所以感情關係才變得現在那麼複雜、鬥爭、問題多。 最大問題出在那裡呢? 就是個”+”號, 感情關係, 不是加(+)號, 是乘(x)號 當50% x 50%, 結果 只得 25% 即是1/4. 為何呢? 當人認為自己只得1半(50%)時, 便把自己看成50%黑(不足/壞)及50%白(擁有/好) 黑的地方, 就是人的影子, 自己不接受自己的一面。 結果, 人只會看到及表現自白色的那一半(50% – 白的自己) 問題出現, 當人只得50%白, 就會想找回另外50%的白, 讓自己變得完整。 人只會從黑暗中找光明, 不會在光明中找光明, 所以找光明的先要基礎信念, 就是要在黑暗。 我們在自己不足(50%黑)看作為出發點, 照點永遠看在不足之處。 結果是: … Continue reading

Story of Jungle


森林入面一班�物正在分食物, ��食物不�分, �子大王便要每�一��物�笑�, 只要其中一�不笑,�笑�的便要�落河�走。 第一�小��了一�笑�, 全�所有�物都大笑, 但�牛竟然不笑�! 小�被抛落河了。 到���笑�, 全��有一��物笑, 隔了一�, �牛笑了。 �牛: 我�於明白, 小��的笑��何�好笑了!"

MOTIVE| LAZY MAN 有懶人嗎


有懶人嗎?   好多人會覺得自己好懶, 或身邊的人好懶, 即所謂應該做的事不做, 只躺在沙發上, 或對著電腦, 或外出吃喝玩樂。 我們會標籤這些是懶, 包括自己在內, 都會這樣形容自己。   “懶”, 被形容成為我們的特質, 性格, 不能改!   真的嗎? “懶”是其中一種工具字, 人安自己的準則, 用來操控、批判別人的字, 把自己認為應該的標準, 套在別人上, 當別人不做自己認為應的事, 便說他”懶”, 希望對方聽到這形容詞後,便改過來, 停下他的事,做我們應該做的事。 當我們認為自己或別人應該做應該的事(我們的標準建立並套在別人身上), 而別人沒有做, 而作一些我們覺得是享樂/或浪費時間的事時, 真相是: 間沒有”懶”的特質,性格,每個人的一切行為, 都有其預期希望的價值。 “懶”, 只是錯覺, 核心是, 在價值及選擇中出問題。   簡單例子: 一個由朝睡到晚的的人, 當肚餓到無法忍受, 他會去找野食。(因為那時後食野比睡覺更重要) 一個24小時打機的孩子, 當急到要去厠所時, 他會放下電腦, 先去厠所, 再回來。 (因為那時, 解決身體所需, 比打機更重要, 若不選擇, 所付的代價更大)   你或會覺得這不是例子, 或即刻有很多反辯, … Continue reading

Parapsychological-01


導論 1-1 超心理學的歷史與現在地位 超常現象在各時代與各地方均可在宗教奇跡、巫術、魔術、神秘修鍊等領域中發現。到了十九世紀,這些超常現象加上下列兩項因素乃開始引起科學家的重視與研究﹕(1)德國醫師梅斯莫(F. A. Mesmer,1734-1815)所施行的催眠術中表現出的透視能力,他並創立「動物磁性」(animal magnetism)的理論。(2)「精神主義」(spiritualism) 與靈媒現象的廣被流傳。 1850年代初期,所謂的「桌子旋轉」現象(table-turning, 亦稱為「桌子傾斜」或「桌子出聲」,table-tilting or table-rapping)廣泛地流傳於歐洲及美國,它連同其他的超常現象終於引起了嚴肅的科學家的注意。當時對超常現象進行調查的著名科學家有﹕物理學家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1791-1867),化學家賀爾 (Robert Hare),與達爾文齊名的進化論者華勒斯 (Alfred Russell Wallace,1823-1913),天才科學家克魯克爵士 (William Crookes) 等等。 在這些科學家的影響下,一群學者[註3]於 1882年成立了「心靈研究社」(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簡作SPR),目的在結合學者之力量對超常現象做系統而科學性的研究。三年後「美國心靈研究社」(American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 ASPR)相繼成立。 1928年,美國杜克大學 (Duke University) 成立了超心理學實驗室,由萊恩博士 (J. B. Rhine,1895-1980) 進行研究。他於1934出版《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 ESP),公布其實驗結果。萊恩的研究促使英國學者索爾 (S. G. Soal),泰瑞耳 (G. N. M. Tyrrell) 等人的進一步實驗研究。「實驗超心理學」因而產生。 1957年,萊恩組織了「超心理學協會」(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成為超心理學的第一個學術團體。該會於1969年被「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 Continue reading

Parapsychological-02


科學、或假科學﹖ 雖然超心理學協會被權威極高的「美國科學促進會」接納為會員,部分大學授課並同意超心理學研究作為學位論文的內容等等。但是,至今超心理學仍未受到「傳統」科學家的「絕大多數」的接納,許多科學哲學家、哲學家亦懷疑其「科學性」(Scientificity )的程度,甚且公開反對、否認超心理學的科學地位的學者亦大有人在。 此一事實反倒成為許多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研究的主題。他(她)們想從心理層面去解釋一個學者接納或否認超心理學的可能影響因素,社會學者則從政治宗教、聲望維護、團體劃限等觀點探討此一現象。 本文將只討論來自科學哲學的質疑,這些質疑主要指向一個問題,那即是﹕超心理學是科學還是假科學?對此一問題的回答並非如想像中的容易,其中牽涉到的概念正是整個科學哲學或科學方法論所討論的問題。 關於此一問題的辯論有兩個主要相反的導向,一是承認現有的科學判準與方法論以批判超心理學的科學性﹔一是接納超常現象的特性與超心理學研究的結果而重新反省所謂的科學判準與方法論。 本章將先就超心理學現有的「科學外貌」作一概述,再介紹關於超心理學科學性辯論的內容。 2-1 超心理學作為新興科學 一、超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超心理學協會」於1985年,經過其會員大會之通過,發表〈超心理學研究的名詞與方法〉 (Terms and Methods in Parapsychological Research) 的「宣言」,對超心理學的定義與研究對象有所界定(或限定): 心理學是對行為與經驗的科學研究,超心理學研究明顯的行為與經驗的非正常現象 (anomalies),這些現象存在於目前已知的解釋有機體與環境及有機體彼此之間的訊息與影響力傳遞的解釋機制之外。 「宣言」中指出,超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有兩大類,一是「超感官知覺」(ESP),一是「念力」( 應翻作「念力移動物體」,為方便故只翻作「念力」)﹔而前者包括有三種不同型態,即「透視」、「心理感應」、及「預知」。這些名詞在「宣言」中的解釋如下﹕ 當一個事件被歸類為一個 Psi 現象,此時意謂著對於此等明顯的互動 (interaction) 的全部已被認知的管道已被排除,……,我們稱此現象是發生在「Psi 運作的情況下」(Psi-task conditions)。 ESP 意指某些情境,在 Psi 運作的情況下,一個有機體 (organism) 表現得它似乎對物理環境能擁有資訊(如「透視」的情境),能知道其他有機體的心理歷程 (如「心理感應」的情境,或對一未來的事件能有資訊 (如「預知」)。 念力 意指某些情境,在 Psi運作的情況下,一個有機體的外在物理環境,以一種似乎與此有機體的心理或生理歷程有關的方式,改變了。 不過,目前較受一般超心理學研究者重視的現象或問題並不僅限於以上四種。下面所列者亦甚受重視: 1. 出竅經驗 2. 臨死經驗 3.「死後繼續存在」問題 (Survival-after-Death,簡作「續存」,Survival) 4. 遠視 (remote viewing) 5. 靜坐、瑜珈、與 Psi (meditation, … Continue reading

Parapsychological-03


超心理學與分析哲學及語言哲學 對一門學科的專門術語 (terminology) 的使用及定義的討論可以反映出該學科的性質與與現階段的發展狀況﹔而術語意義的澄清與公認是一學科繼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再者,探究一門新興學科的語言使用與發展,也許能對語言性質的瞭解有所幫助。本章目的即在討論超心理學的這些層面。 概念的分析、澄清是分析哲學的主要工作,而關於語言性質的討論則是屬於語言哲學的範圍,我們先對二者的區別略加說明。分析哲學主要是企圖藉分析自然語言中字詞 (words) 的意義及字詞間的邏輯關係來解決哲學問題,如決定論、懷疑論、因果關係等。分析哲學也可以不特別關照傳統的哲學問題,而是為了某些概念自身所引發的興趣而對這些概念作分析﹔或者分析哲學也可以作為藉檢視我們用來描述世界的語言中的分類與區分來探究此世界的某些層面。 語言哲學則主要是在分析某些語言的普遍特徵,如意義、指涉、真值 (truth)、檢證(verification)、言詞行為 (speech acts)、及邏輯等。「語言哲學」是哲學中一個題材內容的名稱﹔而「分析哲學」則主要是一個哲學方法的名稱。不過,這兩者的題材和方法,是有密切關連的。語言哲學中的某些問題可以用分析方法有利地加以處理(例如,關於真句的性質的問題至少部分地可以被視作是關於對「真」的概念分析的問題)﹔更重要的,分析哲學家在進行語言分析時所採用的方法主要是依據於他(她)們的語言哲學,如字詞是如何有意義以及自詞與世界如何關連等﹔也僅在先具有某一語言的普遍理論或進路後,一個人才能開始進行一項特定的語言分析工作。 超心理學中所用到的主要術語有下列幾個﹕Psi、非常態的(anomalous)、ESP、念力、預知、心理感應、及透視。以下我們便來看看關於這些名詞的一些討論,及它們所牽涉到的語言問題。 3-1 超心理學與分析哲學 一直有許多學者,主要是哲學家,對超心理學的用語提出反省與質疑,認為如「超感官知覺」、「預知」、「透視」等字詞不夠中性或用語不當或自相矛盾等等。為了討論上的方便,我們再看一次超心理學協會「宣言」中相關的部分﹕ 心理學是對行為與經驗的科學研究,超心理學研究明顯的行為與經驗的非正常現象(anomalies),這些現象存在於目前已知的解釋有機體與環境及有機體彼此之間的訊息與影響力傳遞的解釋機制之外。 當一個事件被歸類為一個 Psi 現象,此時意謂著對於此等明顯的互動(interaction) 的全部已被認知的管道已被排除,……,我們稱此現象是發生在「Psi 運作的情況下」(Psi-task conditions)。 ESP和念力的『便名』(labels) [引號作者所加] 指涉資訊或影響的明顯方向。 ESP意指某些情境,在 Psi 運作的情況下,一個有機體(organism)表現得它似乎對物理環境能擁有資訊 (如「透視」的情境),能知道其他有機體的心理歷程 (如「心理感應」的情境,或對一未來的事件能有資訊 (如「預知)。 念力意指某些情境,在 Psi運作的情況下,一個有機體的外在物理環境,以一種似乎與此有機體的心理或生理歷程有關的方式,改變了。 以下我們將以這些解釋作為參照架構來討論相關的問題。 一、超心理學的不同定義 如何定義超心理學一直是學者們爭議的所在,因為這牽涉到整個超心理學的性質、地位、與研究對象等問題。上述超心理學協會「宣言」的定義可以說是相當「學術性」的,並試圖使超心理學與心理學的站在幾乎平行的地位。 另一個常見的超心理學定義是﹕ 超心理學是對 Psi 現象的科學研究,此處所謂的「Psi 現象」是超常現象的一個子群,它們主要依賴於個體心理能力的運用。 這個定義和前者是相近的,即二者均宣稱超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Psi 現象。不過,這樣的定義似乎仍不夠周延,即未能把輓近的一些新領域,如對臨死經驗、出竅經驗等的研究,涵蓋進來。摸里斯 對超心理學的定義則是﹕ 對超常現象的科學探究,尤其是探究特屬於某些人的藉著異於已被確認的感官及動作管道 (sensory and motor channels )與環境互動的能力。 這個定義是比較涵蓋的 (comprehensive),它既能把對 Psi 的研究強調出來,又能容納新的研究領域,因為這些領域的現象均可稱為超常現象。不過,欲進一步瞭解這些定義,我們必須先對「超常」、「異常」等概念的語意加以分析。 二、超常與異常 … Continue reading

Parapsychological-04


超心理學與傳統哲學問題 本章所要討論的主題是﹕假如超常現象是真的話,它們對傳統的某些哲學問題將有何涵義 (implications)。這個論題,可以說是在某種程度上獨立於超心理學的實徵性研究之外,因為超心理學的研究是要證實超常現象是否為真假,而目前的發展階段尚未如物理學一般地被普遍的接納﹔然而哲學家主要關心的是﹕若超常現象為真,則其對哲學的涵義是甚麼,這對我們人類現有的知識與觀念有何關聯性等等。 超心理學與傳統哲學問題的關聯性是很廣泛的,知識論、形上學、宗教哲學等方面的問題與超心理學的相干性均有學者加以討論。以下將擇其要者略加介紹。 一、超心理學與基本限制原則 布柔德創用了一個新的名詞叫作「基本限制原則」,目前已成為討論超心理學哲學的重要概念,我們再複述一次。 布柔德指出一般人常有如下的基本認定﹕ (1) 我們認定一個人 A 不能知道另一個人 B 正在經歷或已曾經歷何種經驗,除非是在下列三種情況之下﹕(i) 聽到且瞭解 B 親口發出或別人轉述的描述其經驗的語句﹔或者讀到且瞭解 B 親寫或他口授別人代寫的如是語句或這些語句的再製或翻譯。(ii) 聽見並解釋 B 所發出的感嘆聲﹔或親見並解釋 B 的動作、手勢、表情等等。(iii) 見到,並從之推論,B 所建造或使用的某些持久性的物質東西,例如工具、陶器、圖像等等,或這些東西的復品及再製品。 (2) 我們認定一個人不能預先見到 (有別於推論,或雖無明顯的推論而是基於他過去經驗的規律性而期待) 任何尚未發生的事件。 (3) 我們認定一個人不能「直接地」藉其意念發動或修改任何不是其身體的某些部分的東西的運動。 (4) 我們認定當一個人的身體死亡時,此人的意識,它與身體連結並藉之在其生命期間被表達吃出來,若非全然的停止下來,即是不再能以任何方式將其自己顯示給仍生存於世上的人們。 我們可以說 (1) 是關於吾人得知他人經驗與思想的方式的限制,(2) 是關於對未來有所知道的限制,(3) 是心靈活動對物質狀態的限制,(4) 是關於心靈對腦的依賴。 布柔德在別處還提到另外一些基本限制原則,如「因果性普遍原則」(general priciples of causation)及「獲得知識途徑的限制」,如下﹕ (5.1) 一個事件在它發生之前即能有任何的效應是自明地不可能。 (5.2) 一個在某一個時間下已經結束的事件是不可能有助於使另一在以後的時間才發生的事件發生,除非這兩個時間之間以下列方式之一被佔據﹕ (i) 前事件發起了一個改變的歷程,此歷程持續至這段時間結束並協助發起了後事件﹔ (ii) 前事件發起了某種結構性的修正 (modification) ,此種修正在這段時間中持續著,並在這段時間之末與某一個當時正發生的改變合作,共同促成了後事件的發生。 (5.3)發生於某時某地的一事件不可能會在遠處產生一些效應[另一事件],除非這兩個事件間隔了一段時間,而且這段時間被一個由事件所串成的因果鏈所佔據,這些事件接連發生於一系列的地點因而在這兩個地方之間形成了一個連續的通道。 (6) … Continue reading

Parapsychological-05


5-1 總結 本文首先對超心理學發展的歷史與現在地位作一概述,並指出當代許多著名的哲學家積極參與研究工作,分析超心理學牽涉到的概念、回應批判者的批評,這些哲學家對超心理學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貢獻。 其次,本文處理了關於超心理學的「科學性」的辯論。從研究對象、方法論、事實的證立、理論與假設的提出等層面,吾人可以看出超心理學已經具有相當成熟的學術外貌,而因其以「有機體」的超常態行為作為研究對象,超心理學因而是一門新興的「行為科學」。批判者以「自然科學」的可重覆性標準加之於超心理學之上是不正確的,而且,因超心理學不能達到「絕對的」可重覆性便視之為「假科學」,是不合理的,因為可重覆性不是一個事件為真的必要條件。批判者以靈媒及「超能力者」均有被「捉到」欺騙的理由所形成的「一騙永騙」的假設是相當獨斷的。這些人「可能」只是「偶而」欺騙,而他 (她) 們的欺騙也許顯示出 Psi 經驗的某些不穩定性。 至於想憑藉一個鑑別判準來判定超心理學為假科學的構想亦被論證為不恰當的,因為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鑑別判準﹔而且,亦有學者認為運用一個判準來對大規模的科學探究活動作科學或假科學的鑑別是不會有良好結果的,反而是對個別的實際探究行為加以鑑別才較有意義。 接著,本文從概念分析的角度論證把超心理學界定為只是研究Psi 現象並不能涵蓋現在的超心理學的實際研究領域,。再者,吾人不應把「超常現象」與「Psi 現象」視為同義詞,實際上後者只是前者的一部份。 關於超心理學用語適切性的爭辯,本文論證雖然如「預知」、「透視」、「ESP」等的用語,在嚴格的概念分析下,似乎在理論層面會遭遇到解釋上的困難,但是從它們作為「便名」及作為溝通的工具而言,它們仍可以適當地被使用。 關於超心理學對於傳統哲學問題的涵義上,本文首先論述布柔德所提出的「基本限制原則」概念。布柔德認為超常認知的證立涵蘊著許多基本限制原則要作根本的改變。但是基本限制原則幾乎是人類用來認知外在世界的基本原則,亦是我們文化系統的基礎。它們的「根本的」改變將意味著文化系統的更新,與人類認知習慣的改變。這將是極為「嚴重」的一件事,值得吾人深入探討。 超心理學是否已經將唯物論澈底證誤的辯論接著被討論。本文論證﹕關於此一爭辯,以目前的科學或超心理學的發展而言,實在是尚未能加以定論。唯物論者必須肯定 Psi 現象本質上是物理的,他們需要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而反唯物論者也必須確定 Psi現象是非物理的,這也需要有進一步發展來確定。 再者,縱然以後科學能「正確地」解釋 Psi 現象的物理因素及過程,唯物論者仍需證明﹕任何 Psi 現象的「發起者」永不可能來自人以外的「生命型態」。由此,本文接著討論超心理學是否必然地有助於宗教教義的被接納。關於此,有人認為超心理學似乎反而讓更為澈底的自然主義成為可能。但是本文論證﹕自然主義者必須能證立不可能有人以外的生命存在,他們的解釋才會顯得「極有可能」。 最後,本文論證超心理學對於目前人類學及社會學中流行的「宗教人造說」「可能」可以成為反例,因為若感應經驗被證實為真,則有可能是發自人以外的生命型態。若是這樣,則宗教為人造的可能性因而降低。 5-2 超心理學的意義 從以上的總述,吾人可以看出超心理學所具有的哲學涵義是很豐富的,值得我們加以探究。 一些哲學家親自表示過對超心理學重視的理由,他們的意見很值得吾人加以深思,今例舉如下。 詹姆士自稱從事了二十五年的心靈研究,雖然他覺得他對超常現象的瞭解比他剛開始研究時沒增加多少,但是他卻表達出如下的確信﹕ 當代的赫胥黎式心靈 (Huxleyan minds) 認為靈媒事實不值得注意﹔然而那一時代的未來科學的成就不是由現今科學中的反判性例外刺激而成﹖至今 “精神”事實尚未為了科學目的而被探究,但是我相信,未來世代的最偉大科學成就必將是經由跟隨這些事實而獲得的。 柏格森也積極提倡心靈研究。他對於當時大部分科學家的反對心靈研究曾做如下的批評﹕「他們大都相信那些超常現象不可能,但是證明一個事實為不可能的方法並不存在。」 他認為心靈研究有如下的意義﹕ 神秘經驗者(mystics)已經改變了哲學的觀點,並且對於哲學家詢問及回答問題的方法有所貢獻,我們對於上帝、愛、空無 (nothingness) 以及創造 (creation)哲學思考時,不能不參考他們的經驗。 布柔德有人譽之為本世紀英國三大非實證主義者的分析哲學家之一 (另二位是羅素和摩爾 [G. E. Moore])。他在自傳 (1954寫成) 中曾如此寫道﹕ 在我的已出版的作品中,我敘述了我對於心靈研究與哲學之相關性的看法,…,我也對大多數當代西方哲學家對於心靈研究的自滿的不顧與輕忽表達了我的驚愕之情。心靈研究必然地會把任何欲對人的本性與地位、人類認知的限度與狀態、此世界的心靈與物質層面的交互關係等等諸問題表達出深刻見解的人深深地攝入其中。 普萊斯在知識論及邏輯方面的造詣是很深的,伏樓還尊稱他是當代牛津最傑出的哲學家之一,具有幾乎如康德一般的統整性。 他在 1949 年發表 〈心靈研究與人格〉 (Psychical Research … Continue reading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to subscribe to this blog and receive notifications of new posts by email.

Join 1 other subscriber

RSS I Homme Styling

  •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e feed is probably down. Try again later.